公开谴责? - 24.02.21

We may encounter many defeats, but we must not be defeated.
Maya Angelou

昨天被私募基金灵均的处罚霸屏了。说起灵均,在证券行业搞技术的恐怕都有点不一样的感觉。

有人说交易所公开谴责,这连罚酒三杯都不算,但这里面其实是有一些问题要考量的:

  1. 关于老鼠和花瓶的问题,如果说健全、公开、透明的法制交易市场是我们的花瓶,在抓老鼠的时候就要顾及不能打碎了这个花瓶。交易所有异常交易处理规范,灵均触犯的是这个规范,已经按这个规范处罚了(禁止交易几天)。毕竟站在交易所的立场,灵均也是投资人。如果触犯异常交易规范处罚过重,也会影响全部投资人。

  2. 关于公开谴责,我简单查了一下,目前还没有私募被公开谴责过,过往都是上市公司,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这次倒是可以看看私募被公开谴责后具体会有哪些落地处罚.

    被交易所公开谴责,会造成什么后果? 交易所的公开谴责本质上是一种制裁机制。主要目的在于对违规者的惩戒,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公开谴责后会处罚些什么呢? 1.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近12个月内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不得公开发行证券。现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近36个月内受到过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近12个月内受到过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不得非公开发行股票。 2.最近3年内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个人不得被提名为该上市公司董事候选人,也不得担任该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职位,也不得被提名为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候选人。 3.最近3年内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不得成为股权激励对象。近36个月内受到过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近12个月内受到过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不得担任首发上市公司的董监高

  3. 凡事都有两面性,量化虽然最近如老鼠过街,但是站在市场的角度,量化也有其价值:提供流动性。这也是量化不断强调自身市场价值的重点。根据参考[1],2023年3季度,量化的管理规模在1~1.5万亿之间,占比虽然不高,但规模也不算很小。

灵均今天早上发了个公告(参考[2]),大意是我们认错,我们2.19号全天是净买入1.87亿,我们股票仓位始终坚持接近满仓。

话说回来,谁来中国股市也不是为了做慈善给股东、券商送钱,大家都是想赚钱,谁也没比谁高尚。关于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吵了半天,结论是看持仓的时长。被奉为圭臬的价值投资典范巴菲特,早期也是高频起家(捡烟蒂,跟现在高频量化本质一样,技术进步了而已);芒格也曾说过我这个体量搞价值投资可以,你们(小体量)搞价值投资何时能出头?

昨天两个湖南长沙人抢占了国内AI领域的风头,一个是中美两大AI巨头之一的李一舟,一个是那个让马云安枕无忧的男人吴瀚清(参考[3])。


不过呢,调侃李博士还是有风险的,吴涵清的同事兼好友冯大辉这么说:

参考

[1] 2023年量化圈核心事件大盘点! - 知乎
[2] 灵均投资关于交易所限制交易的公告
[3] 我们是KMind,志在发明个人AI计算机 Jerome:不愧是阿里出来的,在下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