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考证一下
今年深圳教育界的大事儿是取消DZ和分班考,来真的。
教育公平化呼吁了好多年,但是为了成绩,各大名校其实一直都有遮遮掩掩的DZ,分班考似乎一直都是公开知道的,只是可能不太允许在公域讨论。
今年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来的压力(或动力?),据各方面消息,这两项都停了,各类杯赛也都停了。
9月看到某学位房咨询顾问的文章:利好学位房。搞得跟特朗普赢学一样,不管怎么样,美国又赢了;不过也可以理解,卖方总是要积极寻找产品的亮点,天底下也没有一边倒的逻辑,任何一项政策,对某个立场来讲,也总是有好有坏。
该顾问的核心观点:原因花钱购买学位房的家庭,代表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学位房聚集了这样一群重视学习,愿意为孩子学习付出的家庭。
说的似乎有那么点道理,花钱买个学习的环境。
我在想,能不能不花钱,咱们愿意卷学习的家长约好在一个卷学习的学校或班级;不愿意卷学习的家长你们去另外的学校或班级,教育资源咱公平分配,卷学习的配卷学习的老师和资源,素质教育的配素质教育的老师和资源,行不行?当然是异想天开了。
还是古代简单,孟母三迁,迁到学习气氛好的地方不就解决了吗?
等会儿,孟子不是家境贫寒吗?她妈怎么说迁就迁呢?考证一下吧。
孟母三迁的出处
孟母三迁,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目前没有更早的文献记载过这个故事。刘向编《列女传》的目的:
刘向目睹成帝时期后宫奢淫(如赵飞燕姐妹乱政)、外戚干政,认为“王教由内及外”,遂采《诗》《书》及传记所载贤妃贞妇与孽嬖乱亡之事,编成八篇,以“戒天子”并劝诫后宫,弘扬妇德,维护礼制
《列女传》有很高的价值,开创了给女性列传的先例,文学性也不错,但是可信度方面,就有点问题了,后世认为该书史料失真、主题先行,也就是为了达成规训后宫妇女的目的,就经常艺术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也就说编的成分也不少)
孟子的出身和“发达”
关于孟子的出身,其实记载很少,西汉《史记》就一句:孟轲,邹人也。东汉赵岐《孟子题辞》第一次出现“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或曰就是不肯定。
后世到南宋开始给孟子的出身叠料,到清代补出了曾祖、祖父和父亲(及母亲的名字),一概不靠谱。史学界基本不认。
孟子一开始并没有后来那么受待见。他说什么”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据说朱元璋看到这句话,恨不得把他从祠堂里面拽出来。
自隋唐设立科举以来,唐朝科举主要考:《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除了必考的九部正经之外,偶尔还会加试《孝经》、《论语》、《老子》等其他杂经,没有《孟子》。
到北宋王安石变法,因为变法争夺话语权的需要,也因为王安石和神宗对《孟子》的偏爱,《孟子》被纳入五经之外的"兼经",成为科举的考试内容。北宋官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集权没那么严重,所以能接受《孟子》的言论。
而《孟子》篇幅小、义理集中的特点,适合书院和地方上学习考试使用,朱熹将其编入《四书》,在学院和地方上流行起来,后来”地方包围中央“,在元仁宗皇庆二年科举中或官方认证,正式成为取士的标准。
以今天的情况来估算三迁的可信度
我们现在知道,在古代,读书人很少,家里能读书识字的,至少是有一定家境的。不过,城市中男性的识字率还是较高的,估计有20%~30%。(深圳的初中升高中率是50%(分流),时代进步了,还是高一些)。
孟子家估计差不多也就是现在城市”中产“的家境,住在齐国都城附近,家里没有仆人(或只有一个),有几亩薄田或一个小生意,家人不能完全脱产,可能孟子读书之余,还要帮家里干点活。
这在后世史官(怎么说也有个正厅级,虽然是清水衙门)眼中,算家贫吧,跟现在城市“中产”很类似。
所以孟母三迁也不是不可能,从离批发市场近的地方迁到学宫附近,也就跟今天卖掉华南城的大house,搬到百花岭的老破小学位房的家长一样嘛。
还有人说孟母三迁,是改嫁了三次,通过改嫁提升地位,搞定学位房。这说法tmd属于紧跟时事了,脑洞够大。
考证完了,考虑下还是去看下学位房吧,培养“未来的孟子”没戏了,看能不能跟未来的“孟子”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