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和兰陵

这两个名字都好酷。好多影视作品用了琅琊或兰陵,一直没搞明白这两地方和人到底是虚构的还是确有其事,现在梳理一下,豁然开朗。

琅琊和琅琊王氏

琅琊

琅琊(lang ya),今天山东临沂(yi),大概秦代在此置郡。本是秦代设置的郡名,治所历经三次迁徙后,东汉琅琊国定都于“开阳”(今临沂老城)。此后近六百年,郡、国、州、府的治所均设于此,因而“琅琊”成为临沂一带的正式行政区划名称。元朝废郡存州,改置“沂州”,“琅琊”作为政区名淡出;清雍正间升沂州为府,1914年民国废府改“临沂县”,遂以“临近沂水”定名并沿用至今。1994年撤地设市,正式定名地级“临沂市”。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最具代表性的顶级士族之一,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豪门”之称。其政治影响力之深、文化成就之高、门第延续之久,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极为罕见。

始祖传说:琅琊王氏追溯其祖先为周灵王太子晋(姬晋),被废为庶人后,其子宗敬因出身王族,被称为“王家”,遂以“王”为氏

郡望确立: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居琅琊皋虞(今山东青岛即墨),后迁至临沂,正式形成“琅琊王氏”郡望

汉代奠基:西汉王吉(字子阳)为谏议大夫,通经学、清正廉洁,是家族政治与文化双重崛起的起点,被尊为琅琊王氏的“开基祖”

王导:东晋开国元勋,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任丞相,主导“侨姓士族政治”,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核心人物

王敦:王导堂兄,掌兵权,后起兵叛乱,虽失败,但反映王氏权势之盛。

王羲之:王导侄儿,书圣,其《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使王氏在文化领域登峰造极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兴起,门第制度瓦解,琅琊王氏逐渐失去政治特权;

文化余晖:虽不再“共治天下”,但仍有王方庆、王抟等四人出任唐朝宰相

南琅琊和琅琊王

西晋末,宗室司马睿以“琅琊王”(司马睿的封地是琅琊,称帝之前是琅琊王,)身份受命都督扬州,渡江后曾驻师滁州摩陀岭(今滁州西南)练兵,再移镇建邺(今南京)。318年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晋室南迁后,为标榜“龙潜旧地”,朝廷把司马睿当年驻兵的滁州山谷赐以王号,称“琅琊山”(欧阳修:《醉翁亭记》就是这个山);所凿溪流亦名“琅琊溪”。

兰陵和兰陵王

兰陵

古兰陵邑(楚县),遗址在今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距临沂市区约40 km。
同名“兰陵县”仍在原址,面积1724 km²,人口145万,是临沂市最南端的市辖县,与枣庄、徐州邳州市接壤。

楚考烈王二年(前261)楚取鲁地,把原来的“次室邑”改为“兰陵县”。传说屈原取“兰为王者之香,陵为高地”之意,寓“圣地”——此说最早见于明清方志,虽难确考,但已成为地方文化名片。

荀子曾两任兰陵令,卒后葬于此,传学授徒,被尊为“后圣”;兰陵因此成为儒家与法家交汇的重镇。兰陵美酒始于春秋,李白《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使其声名远播。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封地在此,后世《兰陵王入阵曲》成为著名歌舞戏。

兰陵王

兰陵王指北齐宗室名将、兰陵郡王高长恭(541-573)。出身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为“广阳王家妓”,宗室血统纯正却非嫡脉。

564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洛阳,他率五百骑穿透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城中不识,摘胄示面后内外夹击,北周溃退三十里,器械丢满川泽。战后军中作《兰陵王入阵曲》,成为最早的“军歌应援”。

功高震主。武平四年(573)后主高纬赐毒酒,年三十三,死后追赠太尉,谥号“忠武”。

长得帅(俊美),带面具(反差),作战勇猛,战功显著,因猜忌被杀,封地名字好听,有歌颂其军工的乐曲流传,还传到日本得以保留,叠了这么多buff,想不火都难。

对老板的事业太热切的都没什么好下场——战神兰陵王的困境

邙山之战后,高长恭威望日盛,却因功高遭北齐后主高纬猜忌。武平四年(573年),高纬在与高长恭私下谈话时问:“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高长恭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高纬因此而十分警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板的产业,需要你来操这么大的心吗?你对这产业这么上心,是不是觉得“彼可取而代之”?

名字取的好也很重要,要是叫枣庄王,能有这个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