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篇不错的历史笔记,谈三国人物,有点意思。一搜发现,同样的观点和反对的观点,知乎上比比皆是,反转再反转,有意思,记录一下。

作者通过杨修之死的时间点,断定他是被曹操带走的,曹操以杨修的性命表明了自己立储的态度,瓦解了拥立曹植的势力。

中小学语文课本上节选了杨修之死,实际上编者和教辅不太敢多说,大概就是批判曹操假模假样不能容人;杨修恃才傲物,不懂收敛锋芒,所以取死;能讲到杨修和曹植的关系,卷入曹丕和曹植的争储,就算不错的老师了。

本笔记作者更深入一些,谈到杨修背后的弘农杨氏的势力和对曹植的支持。

不过,知乎上有不少讨论:杨修因何命丧曹操之手,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 - 知乎 更深入细节一些,杨修也没有完全占站曹植,跟曹丕关系也不错,所以,有人说曹操只是一时兴起,打心里讨厌杨修,一激动就给他噶了。还有史料记载噶了杨修后,曹操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历仕灵、献二帝,官至司徒、太尉,是汉室正统的象征),曹操媳妇卞夫人给杨修的母亲都写了信,送了礼物,带点道歉的味道。曹操的道歉信写的很高傲:我杀杨修也是为了你们杨家好。卞夫人写的委婉一些,大意是我们家老曹性格太急躁了,请你们原谅。

后来曹操见到杨彪,还问他你为啥瘦了,杨彪说了个千古名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1]。杨彪还有一个儿子杨嚣(西晋时官至典军将军),这恐怕也是他还要跟老曹虚与委蛇的原因。

不知道杨修死前有没有求饶,杨彪得知儿子被杀时有没有报仇的冲动。不过身后还有一大家子,也只能忍。

随后在司马氏代曹魏的过程中,杨氏站队司马氏,司马炎的两任王(皇)后都是杨家女。

然而在杨修被杀之前,曹操与杨彪已经交恶。二人曾同朝为官,共同反对董卓,迎立献帝都许;但之后,因士族依赖名望和正统,而曹操希望挟天子令诸侯,二人出现矛盾。

迎献帝都许后,曹操借袁术称帝打压杨彪(杨彪之妻是袁术的亲生女儿),将其下狱。一方面pua杨彪,看杨彪是否低头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剥夺杨彪(当时名义上还是三公之一)诏书副署权,权力集中于曹操;并借此观察哪些人不服,跳出来为杨彪争辩(孔融跳出来了,荀彧暗地出力,这两后来都被曹所杀)

自此杨彪和曹操正式决裂。对曹操来说,杨彪是大汉士族象征,还需要杨彪装点门面,不能杀,要供着;对杨彪来说,身家性命握于曹操之手,公开叫板是取死之道,只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那么,杨修在曹操军中,还有点人质的味道。而杨修脑子不错,记性好,材料写的也不错,是个典型的秘书型人才,最后官至丞相主簿,参与机密。奈何嘴巴大了点,喜欢显摆自己的精明,没能藏拙。如果是曹氏宗亲,恐怕曹操会在心理赞叹:孺子可教也,好好培养扶持;奈何杨修是所嫉恨人之子,那真是显摆一次就加深曹操心底的厌恶之情一次。

时间来到杨修死的这一天,这一天距曹操病死也只剩1年多时间,曹魏代汉的心思,也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了,曹操可能也不想再装了。而杨修作为参与机密的主簿,在没有正式命令之前,通过猜测曹操的心思而做出撤军的判断,自己判断也就罢了,还告诉别人,这确实是杀他的一个好理由。杨修说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了(古人这么不怕死的吗?),可能是对自己人质的身份的清醒认知。不过既然知道自己是人质,做事还不能谨小慎微,这也是有点奇特。(难道他认为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所以干脆放浪形骸?)


  1. 日磾指金日磾,汉武帝时匈奴归降的单于,受汉武帝喜爱。他的儿子也受武帝喜爱,带在宫中,有天跟宫女调笑被金日磾发现,金日磾就把儿子杀了。武帝很生气,问为啥杀儿子,他说这孩子顽劣不知天高地厚,怕哪一天连累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