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的危和华华的机
某人的那句“机场那两个大脑袋”,算是帮一部分人道出了心声。
作为一个长期被甲方评标折磨的乙方,我第一次看到这两大脑袋喊出不评标不比稿,还是很佩服和羡慕的。不过,志玲姐姐看多了也烦,更何况这两中年秃头大脑袋?出差多常去机场的人,确实有点烦,就想当年的垃圾短信,他毫无美感,硬生生的插入到你的视线中,多少有点视觉qj的味道。
不过,哪个广告不是呢?老艺术家蔡某也翻车了(可能本来还期待大家说美呆了吧)。说到底,大家都是想在人民心中占一块地,有些人通过讨好(设计你喜欢看的)来实现,有些人装逼(失败)来实现,有些就是砸钱洗刷刷,把设计的钱全省掉花在曝光上,突出一个简单好记。你还别说,在这个方向上做到头部和极致,也是一个生态位,成就一门生意。
有时候我想,要是有一种精准广告技术就好了,比如我想买个笔记本,就只给我推笔记本广告。我没啥需求,就别浪费钱给我退广告,行不行?技术上一直在迭代,或许越来越精准,但是,实际上,一是还有广大潜在需求要挖掘;二是,有些产品,需要客户和非客户都知道,例如那些奢侈品牌,如果只有买家知道,恐怕需求会大大减少。
所以做广告,明知道有些广告费是浪费,甚至负效果,但还是要做。一来是技术上无法精准,二来某些消费品本来卖的就是品牌,没有曝光度,算什么品牌?
某贝这次恐怕神仙也难救,很多人觉得某华这次是不是也要栽个大跟头?那就不一定了,有些人还觉得这可能是某华的机会(曝光量)。
原因在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消费者更多从喜好和情绪来看;生产者更多从利益角度来看问题。消费者说我不喜欢那两个大脑袋和他们设计的土味企业vi,我不会购买;生产者说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产品卖出去,我知道某华,还知道他们真有很多成功案例,商标土不土主要还是看客群的接受度和品牌传播度,我是来挣钱的,我个人喜好可以让步(或许我就喜欢土)。互联网叫的响的这帮人,未必是我的核心客户群。
除了麦肯锡和波士顿,能让大多数人知道的咨询公司,恐怕也就某华了。(同是咨询公司,领域不同,其实没什么交集)。某华这次栽跟头并非在他的专业领域,所以其实不影响他公司的专业声誉,可能老板灰头土脸一两天,今年广告费省个把亿,公关费可能要出点血。
看到某华公司前员工的一句话:好设计师挺不容易的,首先就是要放弃自己的审美偏好。有品位的设计师很多,能做好生意的公司却少很多。能广泛兼容,适应市场,也可以说是一项重要能力。老板的审美可能偏old fashion,但据离职员工说,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土味更多是品牌和传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