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投资的常识

同样是从微信公众号连载搬过来的。非常基础的投资入门,但是很多人(甚至是老股民)都没有认识到。

序言和第一章

这本书放在我待读书单中很久了,我甚至翻阅过很多次,一直都没有读过第四章,因为第四章有点难。我可能要花一些时间去理解。好在现在读书有了AI,一些不理解的概念,可以马上找AI去了解,阅读没有以前那么难了。

这本书是投资极其入门的一本书,但是很多人,连这本书中介绍到的常识都没有,就杀入了投资市场。确实有人活下来了,还活的很好。运气确实很重要,有些人学习能力强,在实践中也很快掌握了本书的知识。但是跟多的人,靠运气挣了钱,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财富密码;又凭实力亏掉,然后怨天尤人,怪政府,怪庄家,就是不怪自己。

我记得有一位基金经理大佬,形容投资就像是拿枪打1万米高空的鸟,没有人可以精准打到,所谓的顶级投资人,也不过是比普通人打到的概率高那么一点了。大佬说的普通人,显然不是“普通人”,至少也应该是掌握了本书提到的常识的人。真正的普通人,可能开枪的时机和方向都是错的。

最近股市持续上涨,咖啡厅里不少人大声谈论着股票,我年前重新开户,等待慢慢形成自己的策略思路后入市,这一波算是错过了,后面还可能错过很多波。

错过的,都不是自己的。慢慢来。

第一章:收益

本书第一章先谈收益,跟史提芬柯维所说的以终为始不谋而合。

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很少有人像巴菲特那样从枯燥的投资活动中获取乐趣。绝大部分人投资者的目的都是获取收益,改善生活。当资金量增大以后,投资目标就不一定是全部是收益了,也包括资产配置和分散风险。

中文互联网上曾嘲笑比尔盖茨的投资经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成功的把比尔市值几千亿的股票缩水了一半。这其实是皇帝的锄头是金子做的的另一种表现。比尔的首要目标显然不是市值,而是分散风险,将全部身家绑在微软一家公司的兴衰起伏上,显然没有多元化资产来的稳健,流动性也更好,价值深度也更佳。

当然,本章还是谈收益,因为很多人算不清楚自己的收益。

有多少人用自己的表格或财务软件来记录投资者行为和计算损益?我相信大部分股票都是依赖券商的软件吧?券商的软件会不会出错?非常少,但也会。我曾有一位交易所出身的同事,他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来计算和记录自己的证券投资。

当然说这些不是说不要相信券商,而是跟本书的观点一致,你要会自己计算收益。

我也曾有过一位同事,钱不多,但是交易频繁。他曾经跟我说,每年交易量过亿(资金可能只有百来个),绝大部分交易都是挣钱的,但是他自己挣的不多,因为手续费交的太多了。

很多人计算收益是不看交易成本的。东邪吸毒电影中,绝大部分刀客挣的多,花的多,欧阳锋很有信心控制他们;而洪七公只挣钱,攒钱,欧阳锋就知道,他很快就要离开自己。

正如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收益也是检验投资者的最重要的标准,投资的前提,是学会计算收益。

有很多投资产品在宣传收益率时是有猫腻的。本章给出了基本的计算方式,也介绍了要避免一些不合理的方式。

从收益来说,美股在过去的100年中,绝对是最好的投资标的(之一?)。但是未来还是不是,我说不准。

实际上,战胜市场是十分困难的,一种投资策略可能会在短期内奏效,随着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赚钱的效应就会逐渐消失

即使真的有人掌握了某种在股市中赚钱的不二法门,他也应该去创办投资公司,闷声发财,而不是将次策略公之于众

Jerome:我们来考虑一下,那些帮助别人做投资和管理资产的人。如果他有能够稳定盈利30%以上的能力,那么他为什么不单单给自己赚钱,而要募资后帮别人赚钱?可能的原因:1. 门槛高,自己的钱够不上门槛(怎么能证明他能稳定盈利?);2. 需要帮大佬赚钱,获得大佬的庇护(例如某徐大佬);3. 有个人无法承担的风险,需要集资做大体量来分摊风险;(这麽多钱,去赚谁的30%?)4. 不存在长期稳定盈利30%以上还帮助别人理财的人,除了2以外,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骗子。国外西蒙斯,国内的陈光亮,稳定盈利的基金,普通人根本买不到。

掌握投资的基础概念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投资的事实与真相,避免承担无收益风险

这才是我们学习投资,或者找专业人士帮助我们投资的原因。风险和收益是相伴的,无风险无收益,但是绝不意味着有风险就有收益。一个人参与庞氏,风险是很大,收益呢?从美股长期来看,其相对债券的超出收益部分,正是对风险的补偿。如果美国跟美债的收益相似,谁会投资美股呢?

投资业绩应以收益率和投资终值来衡量,而非以价格变动衡量。但大部分公开的财务业绩通常以价格为基础,个股与知名的指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标普不包含股利,但共同基金的业绩以收益率衡量。

假设风险和税率不变,同一只股票是否发放股利并不会对其长期收益率产生影响。发放股利会导致股价在除息日那天下跌。

第二章 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

金融市场没有“定律”,因为市场是人和人的”博弈“,多方都会因历史情况、其他人的策略而变更自己的策略

投资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能够清晰阐明并快速应用的投资规律都是无效的。

大家都认为好的股票,价格大概是贵的。

金融理论一般将”战胜市场“定义为在长时期内获得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大于市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但是如何对风险进行调整,则通常是模糊不清的。

夏普法则

夏普法则:主动投资者的收益小于被动投资者,主动投资者获得盈利的机会来自其他主动投资者的损失。也就是说,赚钱要靠割韭菜。

怎么割呢?内幕交易是一种办法,操纵股市是另一种,干净一点的,高频交易。

有效市场假说

橄榄球博彩市场中的点差跟证券价格相似。点差的增大或减少,会影响正反两面的购买决策,最终达到平衡。

证券的价格也会影响买方和卖方的决策,最终也会达到均衡。

一个押注者对其判断越有信心,下注越重,对盘口的影响就越大。市场将所有投资者的意见汇总起来,按他们愿意压住的金额加权得出平均意见。

均衡点差反映的是平均意见而非一致意见。

如果有了一致意见,那就不会有买卖。

本书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球员受伤的消息可能会将均衡点差位移6个点,那说明这个消息值6个点差。

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能够反映所有公开信息的市场。那是不是侧面说明了非公开信息是可以投机获利的?

对当前学术观点的准确描述是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但并非完全有效。精明的投资者还是能够从他们的研究投资中获得公平的回报率。

信息效率与基本效率

信息效率是指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

特斯拉有广泛的投资者基础,它的股票可能是世界上信息效率最高的股票之一。

基本价值很难估算。本书举了费希尔布莱克就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时发表的演讲。将有效市场定义为价格与价值偏差在二倍以内的市场。这个两倍是随机的。

即使投资者准确地估量出基本价值但也没有理由相信市场很快就会趋同。

股价的波动剧烈,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必然增持低估的股票减持高估的股票,这会承担额外的风险。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即使发现了定价错误的股票。精明的投资者会竞相采用该方法,股价会迅速变动,消除错误定价。

你的交易对手是谁?

被动投资者的交易对手方是谁?

作者的意思是每一次买入股票都要考虑一下谁在卖出。反之亦然。普通散户的对手往往就是高盛这样的企业。

作者的意思是非专业投资者,投资标普500这样的指数就可以。投资的时机也非常重要。菜鸟投资者通常是在市场极度繁荣的时候进入市场。

本章提供了共同基金的研究数据。基本验证了下夏普法则。主动基金作为一个整体长期来看收益率不如被动基金,因为有额外的成本。

贝塞姆宾德的研究发现,少数公司带来显著盈利,主动投资选股非常重要。那被动投资的话,择时是不是更重要?被动投资也只有择时了。

第三章 债券和通货膨胀

债券和微观结构

Jerome:这一张讲债券。其实股债联系很紧密。本次股市大涨,有种说法就是美国降息预期打开,国内降息空间打开,现在存钱(买债券)利息太低,钱要寻找出路。一直都有股票市盈率应该对应无风险利率的倒数。这些年各种查影子银行,反对刚兑,叠加降息,总算把实际利率降下去了。

使用实际收益率,即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收益率来计算真正的投资终值,才有意义。

当期美元价值表示的收益率称为名义收益率。

以名义收益率计算,1926年投资美股的一美元在2017年升至5599.04美元,但实际上其价值只有395.65美元。后者才是投资者的实际财务增长。

Jerome:看起来多少钱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你的钱在所有的人里面占比是多少?网上老是宣传XX投资XX年,收益翻了XX倍,其实没啥意思,考虑到通胀以及其他机会成本,可能也并没有太多。

需要区分到期收益率和实际年收益率,实际年收益率会考虑复利。长期国债都是半年付息的。

虽然通货膨胀不是影响利率的唯一因素,但研究表明它是最重要的因素。

实际利率由基本经济发展决定,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间内波动。名义利率在通货膨胀率小于10 %的情况下,大约可以等于实际利率加通货膨胀率。

普通债券由于存在违约风险,所以有承诺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三个收益率,可以看做无风险债券和股票的组合。债券风险评级机构因此诞生:穆迪和标普。

第四级(BBB标普或Baa穆迪)及以上债券被视为可投资级别。

预期收益率无法观察,但是通过大数据,过去10年,美林低评级债券的平均收益率比美国国债的平均收益率高出3%,而承诺收益率差超过5%,这意味着重组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为2%

购买被低估的股票,想获得收益,需要市场认识到低估,达成共识;但是购买低估的债券,不需要市场共识。

固定收益证券的实际收益率取决于投资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与投资初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

第四章 风险与收益

效用曲线:不断上升,但是上升的速率变慢。1美元带来的效用对穷人来说,远大于富人。

用5000美金赌硬币的正反,是不划算的。损失的效用大于赢钱的效用。

经通货膨胀调整后,1926年投资于股票1美元,2017年增长到406.54美元;投资于长债增值到10.34美元,投资于短债仅为1.5。这就是为风险支付的溢价,验证了风险溢价理论。

保险公司可以准确估算每年有多少房屋被烧(虽然无法知道具体是哪些),因此风险很小。

只有系统性风险才会得到风险溢价

本章讲到CAPM定价公式,这个之前了解过,理解不深,也不记得了。现在复习一下:
资产i的预期收益率 = 无风险利率 + 资产的β系数 X (整个市场的预期收益率 - 无风险利率)
后面这个括号的结果就是市场的风险溢价。美股的风险溢价是有比较确定的公认数值的,好像是5%左右。中国的是3.74%。

Beta系数,不同公司的算法不同。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 相比于投资国债,投资者投资股票能获得的额外回报称为股票风险溢价。CRSP指数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差为5.72%,几何平均差为4.3%

实践中通过现金流贴现模型来计算风险溢价。

CAMP的应用:电力公司的β系数很低,0.2,用电价格是被管制的。

通用汽车的β系数高于亚马逊,反应购车对经济状况很敏感。伯克希尔等多元化公司的Beta系数接近1

CAMP还适用于垃圾债券。与优质债券不同,该公司实际兑现这些承诺的可能性看取决于商业环境。结果表明,垃圾债券的Beta系数约为0.5,比较高。

股权现金流贴现率

这里作者结合了camp计算的预期收益率,跟基于股权现金流贴现率的计算,非常含糊的说了一下,这两个预期收益率应该是相当的。(说实话还没理解他的意思)

实话实说,这一章没怎么看明白。并且怀疑翻译有问题。后面回过来再看吧。

@20250825 我学完camp回来了。

第四章 风险与收益(番外)-什么是CAPM

非科班出身,理解CAPM还是有一点困难。大部分书上都为了严谨,不说人话。还是找AI问问吧。

先用中文描述一下CAPM公式:
(某个标的(股票或组合)的)期望收益(E(R_i))= 无风险收益R_f+ (该标的的)贝塔 X 市场的整体风险溢价((E(R_m))-R_f)

E[Ri]=Rf+βi(E[Rm]Rf)

说实话我看过很多次camp公式,都不知道他说的是啥。我让AI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假如现在无风险的国债利率是2%,A股整体长期来看,平均收益是E(R_m)= 8%,也就是说,假如买沪深300,买了30年,算下来平均收益率是8%每年。贝塔就是这只股票或投资组合,他跟着沪深300跳舞的幅度,贝塔等于1意味着市场跳的猛他也猛,市场跳的小他也小。

所以,如果你购买一个股票或投资组合,你可以合理的预期,这只股票给你带来的收益,大概就是无风险收益 + 贝塔 乘以 (股票市场的整体收益 - 无风险收益)

关键是,每个股票或组合的贝塔怎么算?其实就是用历史数据,计算该股票或组合每日收益率跟大盘收益率的协方差,方差之类的,再用数学公式处理一下,最后得到目标标的跟大盘的收益率跳动比例。

这个公式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标的(股票或组合),收益率就应该是无风险收益 + 整个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的一个倍数(倍速跟该标的波动幅度有关)

但这不是定律,这只是一条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计或检验的标准。

基于历史数据去推断未来,在哲学和认知论上是站不住脚的。仅仅考虑风险溢价,而忽略的整体经济环境、甚至政治和国际环境,显然是有大缺陷的。也就是说,除非在其他环境相对平稳的前提下,这种计算才相对有意义。

但是camp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至少,当你开枪打1万米高空的小鸟时,他能告诉你,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根据历史经验,你多长时间应该打到多少只鸟才是正常的,打的太少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番外 - 被动投资的问题

本书和先锋基金的老板都很推崇指数基金。我就一直好奇,指数基金就都是好,没有什么问题吗?

最近看到一个观点,果然人类社会是博弈性质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最佳策略。当主动投资者多的时候,被动投资者享受了较少的精力付出,获得了平均的市场收益。

当被动投资者越来越多的时候,主动投资的策略也开始发生变化,不思考就搭便车,也没那么容易。

把一只股票的市值炒起来,等着他被纳入指数,让被动基金接盘出货。
杰克船长_寒武纪在玩美股成熟套路_IMG_20250830_215141.jpg

第五章 基本面分析与估值

作者很有意思,“购买你认为未来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买入的东西而付出的努力。。。属于心理学领域”。也就是说,本书其实讨论的几乎都是长期的投资,以获取股票所代表的企业未来现金流为目的的投资。以买低卖高为主要获利手段的“投机”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我是不是可以把这本书扔了,哈哈,Any Way,就当了解下大玩家们的道道吧)。

购买你认为未来会有人以更高价格买入的东西而付出的努力不是本书讨论的问题。

只要有足够多的新买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房价就可以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长期上涨。

Jerome:结合这几句话来看前几年房价的暴涨的两个核心因素:1. 城镇化率的持续上升(新买家);2. 房贷的宽松和上涨预期(足够的资金)。怎么拉台股票呢?趁着资金宽松,大肆宣传股票(吸引注意力);找一些吹票机构来吹票;各种方式制造股票上涨预期(管理层配合消息;市值管理画线,唉,我可真刑)

如果需求主要来自投资者对未来价格上涨的普遍预期,那么价格停止上涨,需求就会消失。

Jerome:本书英文原版出版于2018年。作者对比特币颇多微词,并且引用先锋集团Bogle的观点,就差明说比特币是泡沫了。老一辈投资人出生于工业化发展的时代,对大众来说,物品还是相对短缺,生产出产品在他们心中才算有价值。郁金香泡沫在前,他们倾向于认为没有产出(利息),仅凭价格上涨预期上涨的标的都是泡沫。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以及生育率的下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物品不再短缺,所谓饱暖思淫欲,情绪价值也是价值,lxl说sb的共识也是共识,综合这两点,比特币作为数字世界的黄金的地位现在相当稳固。如果没有什么特殊事件(例如加密算法被攻破),比特币短期和中期内的共识还是稳当当的。人群脑海中的共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有的几千年不变(宗教),有的一两年就全面崩溃了(nokia品牌)。

将泡沫现象与未来革命性商业创新理性信念区分非常困难:特斯拉。

作者只建议做基本面分析,购买估值合理的证券。

巴菲特的比喻:买卖资产(农田)本身并无收益,反而可能损失:支付给那些交易商,摩擦成本巨大。

估值基础

…与艺术珠宝不同,股票不提供非金钱上的享受…从投资者集体的角度来看,…股票只有一个价值来源…向股东支付的现金。

Jerome:有一阵子,资金泛滥的时候,互联网暴富神话此起彼伏的时候,有一些老板忽悠员工(也可能同时在忽悠自己)的话术不是公司未来要赚多少多少钱,而是公司上市或卖给投资人,就可以变现。也就是2VC的商业模式吧。。。最终可能还是股民扛下了所有。

理论上来说,股票的价值就是其未来全部自由现金流的和。(基本面估值的方法,大概就是想办法(模型)计算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吧?)

固定增长模型

债券的价值等于利息和本金按市场利率折现后的现值
股票也应如此,但是股票未来现金流不确定,并且在公司存在的范围内,可以认为是一直持续的(没有时间的限制)。

这里举了一一个FCF(自由现金流)模型。我没看明白,跑去问了下Kimi。FCF是DCF(现金流折现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的特例。
DCF 基本公式 :

P=t=1nFCFt(1+k)t

假如 FCFt=FCF(t1)(1+g)

第六章 交易成本、费用和佣金

这章主要是美国的情况,中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都需要注意的是,股票涨跌显而易见,但是很多人看不到成本,往往一顿操作,看起来应该是赚了很多,算完账发现大部分就给了佣金。这里面有很多细节值得扣一下。

如果你看到这里,可以去看下自己的券商那里的交易佣金。目前万一是很容易拿到的。另外不同品种的佣金费率不一样,如果你要交易哪个品种,一定要看看这个品种的佣金费率,卖方的小心思非常多。(很合理哈,卖方也要赚钱。没道理上来就把费用全部降到最低,这不是当卖方,这是做慈善)

第七章 历史可以信任吗?

这一章我没怎么看,因为我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不能。

但是作者讲的很细,我只是从哲学和认知论的角度得出结论,作者从专业的角度,细分的领域去思考研究这个问题。

江湖传说有些大生意人,可以跟人做几十年生意,都非常讲信誉,最后利用几十年积累起来信誉一把收割跑路。

证券行业的变量太多,历史可以参考,但不能绝对信任。某些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模型失效;模型本身可能也会存在问题,例如对历史数据的过拟合等。

第八章 异象可以利用吗?

从宏观上看,增加一元和减少一元,带来的幸福获得感不同,因此,一项投资,只有当增加的预期大于损失的预期时,才会有人投资。

最近(20250814)A股大涨,不少人说,根本原因是存款、债券利率持续走低,天量的资金被迫进入股市。

行为金融学祖师,Herbert Simon,Daniel Kahneman,Richard Thaler。去掉理性人假设,投资人都是有偏见的。Jerome:看了后面的发现,有些偏见其实是无法消除的。

偏见有两类:认知偏见和情感偏见。

Jerome:特斯拉的投资者,是不是受到情感偏见的影响,喜欢特斯拉的车,和其代表的未来、科技主义、技术主义的理念,因此非理性的投资特斯拉。

认知错误

保守主义偏差和反应不足 保守主义,就是人们倾向于坚持原来的观点。并因此减少、降低了与原来观点不一致的新信息的处理,这称之为保守主义偏差。

Jerome:俗称:人只会听到他想听到的。但是一个人如果反复,又会被认为没有主见。从善如流,刚愎自用,人们的评价,其实也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位置上。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评价),也很重要。

确认性偏差 人类的认知模型就是匹配模型,因此,跟自己原来的认知匹配度高的信息,更容易被人处理。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用打比方来解释事情的原因。但是,其实打比方很多时候是不恰当的。这点其实跟保守主义有点类似。保守主义强调的是原来的观点;确认性强调的是模型匹配带来的认知偏好。

代表性偏差 这个又跟确认性偏差类似,这里强调原有的信息分类。面对新信息时,往往还是倾向于把他分类到原来信息的某个分类中,即使不适合。根本问题还是人类大脑处理信息有上限,过多的分类无法处理,

后见之明偏差 事后诸葛亮。人类记忆不精确,因此喜欢根据当下的情况,“伪造”过去的记忆,Jerome: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一贯正确”。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人类保护自己,增加自己在同类竞争中获胜概率的一种“好的”偏好。

锚定与调整偏差,Jerome:人类有锚点后,调整锚点比较难。但是也不好说,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可能需要至少3次显著改变,叠加欲望,才能改变人的锚点。

比如把价格标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再以折扣的形式出货,就是一种典型的利用锚点心理效应的营销策略。

根本还是人类的计算能力不足,能量不足,为了省事儿,节省能力,利用锚点来简化计算。这也能从进化心理学上找到原因。

股票庄家想要出货,可能也需要用真近白银打几个锚点出来。

框定偏差 朝三暮四成语的来源就是说的这个。表达方式的不同,会带来框定偏差。营销人员或股票操盘手利用这个来影响消费者和散户。

Jerome:其实,套路太多,根本防不胜防。往往都是营销人员精心的算计。但是消费者也很难防,因为每次消费如果再算计,就很累。但是投资不是消费,必须算计。但是正如西风所说,很多人投资当消费,只求爽,所以上当的人也很多。

情感偏见 亏损厌恶偏见,不解释了

过度自信,人们在估计概率方面做的很差,但仍然相信自己坐的很好。

自我控制偏差,缺乏自律无法正确的追求长期目标。

现状偏见,对显著的变化无动于衷,保持原来的投资组合。Jerome:其实还是能量节省,“懒”。要持续的学习理解耗散原理。人就是一个函数,不是一个数据。有进有出,持续不断才是人。一劳永逸不存在。

行为金融学与市场定价 行为金融学是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攻击与否定。 法马教授行为偏差导致的净影响很小,很难判断是过度反应还是反应不足。 在机构主导的市场下,行为偏差导致的价格问题会被套利从而迅速消失。 关键不在于为何定价错误,而在于是否定价错误。

行为偏差在有效市场中的作用 对有行为偏差的个人很重要,对成熟的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不重要。

可能导致个人投资者者的重大投资损失,包括:1. 过度交易和业绩追逐。过度仔细、缺乏自律和代表性偏见都会导致这个问题。2. 缺乏多元化;3. 过度的市场时机。席勒市盈率或其他指标,并不精确,大多数时候差强人意。频繁进出市场成本高。4. 纳税问题 5. 投资者为退休准备的钱太少。这里作者推荐Shlommo Benartzi 的《助推》。

第九章 另类投资

公开交易的股票和债券是正常投资。其他的包括房地产,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和债券,大宗商品以及对私营公司的投资,还有数不清的衍生品证券都算另类投资。还有大量基金持有另类投资。

金融媒体近乎偏执的专注于热门资产,这加大了投资风险。

换句话说,如果你持有了某项资产,大力鼓吹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注意力溢价。

作者不认为另类投资会有更高的风险溢价。作者认为另类投资的价值在于分散投资风险。如果已经持有了风险分散的资产组合,就没有必要投资另类投资。

作者建议普通投资者应该通过基金持有另类资产。

原因有流动性,产权,信息,和必要的管理。

流动性更合适的定义是,如果能以市场价格很快的出售资产,那么这个资产就具备流动性。买卖价差是很好的衡量流动性的方法。

信息主要是有成本。获取一些信息可能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尤其是一些非热门的资产。

产权问题 保证产权也是有成本的,你来自法律,腐败等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