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南明史
2020年618在京东买了一套顾诚先生的《南明史》,算是给先生和出版社补一份版税,也是希望小萝卜日后无事可以翻来看看。
==以下主要内容是2020年写的,现在认识已经有所不同,见补充。==
我早几年就用kindle看过这本顾先生的大作了,纠正了我对明末清初历史模糊而又错误的印象:清军摧枯拉朽,明朝不堪一击。事实上,假使崇祯从北京城逃到南京,亦或在自缢之前指定太子并将太子送到南京,局面或许又不一样。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明朝败亡的根子在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种下,或者说,朝代的更迭,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就像人必然死亡,朝代也终将覆灭。
顾先生在《明末农名战争史》中,在谈到朱元璋制定的军制的后续演变时,说了这么一句:“法久弊生”。再好的制度,时间一长,总会被聪明人钻到漏洞。所谓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天下都是你朱家的,就请你朱家自己操这份心吧。
在南明史的封底,出版社印了这么一段话:“。。。贯穿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时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的力量”。
当然,从南明这一段来看,不团结自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团结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么?大西军(李自成死后残余的农民军)跟南明政府有信任基础么?崇祯和太子都没跑出来,南明势力到底团结在谁的旗帜下合适呢?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福王、桂王、惠王也都有份嘛。
小时候,我们的电视和历史教科书,总是喜欢宣扬皇帝的残暴不仁,我心中总是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坏”的皇帝,他身边的那些官员不联合起来废掉他呢?(其实也有,教科书里很少说)
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国的信史已经推进到夏初(公元前21世纪)。始皇以前,我们认为权力的传承是靠分封建制,自始皇帝以后,我们认为是皇帝+官僚共治,毛主席曾说:“百代犹行秦法政”,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制度吧。(@2025年01月09日 推荐谌旭彬先生的《秦制两千年》)
但是,显然,在权力传承的问题上,始皇帝搞砸了。或许是他觉得长生有望,根本无暇顾及权力的传承;亦或他死的过于突然,还没有来得及规划。
夏商两朝,权力的传承和分配大概是:分封建制。王朝刚开始,当然是好制度,但是“法久弊生”,后面就没那么美妙了。有野心的君主总想要更大的疆土和人口,没野心的,连君主都当不上。
为了防止后续国家四分五裂,连年战争,民不聊生,自始皇帝始,中国人开始搞集权。集权还是有很大进步性的,中央斗得死去活来,但是下层老百姓不用遭受战争之苦。
集权的好处很明显,坏处呢?所谓受其好处,必遭其苦。享受了集权好处的皇族,其内部的倾轧也很严重,而底层百姓也没有了选择的权力(本来也没多少),一个暴君或傻瓜继承了权力,也得接着。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很好理解,打仗嘛,打输了就很容易亡国,为什么祀也是大事呢?祀是用来凝聚人心的。所谓的集权,集到谁那里,这是需要一套制度和流程的,还需要大量的活动来强化心里认同。(@2025年01月09日 参考尤瓦尔的《人类简史》,通过讲好故事来凝聚更多力量的部落会赢得部落间竞争的胜利)
有一种说法,礼部是六部之首,一个负责日常礼仪的部门,为什么居然排在了吏部、兵部这些衙门之前?因为古代集权体制下,礼仪是维护权力秩序的重要手段。叔孙通靠这个给儒家子弟们谋了一分千秋万代的好工作。大到继统还是继嗣这种储君之争论,小到官员上班的座次,无不维护着王朝的统治持续,一旦礼仪废弛,强力之人很容易生出不臣之心,也容易获取造反篡位的群众基础。
帝制下,权力集权于君王,帝位的传承成为权力秩序的重中之重。如何保持帝国最大权力传承的稳定?尽量避免流血之争?东西方共同选择了立长不立贤。因为长幼秩序是明摆的事儿,没有争议,但是贤或不贤,是很容易引起竞争,造成不稳定的。自古以来,因为偏爱幼子或者因长子不贤而另行立储的,不知道引起了多少动乱。
==以下内容为近期新增20250109==
之前写南明史的笔记,没写全就丢弃了。现在捡回来做个补充吧。
朋友最近在看《南明史》,所看了气的“脑阔疼”。当年我看《南明史》也是这个感受。回想起来,越发印证了那个说法:世界本来就是草台班子。一些不世出的天才偶尔点缀了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江湖上到处流传着他们的传说,让人容易产生到处都是天才的错觉;更多的时候,是时势造英雄,再加上为尊者讳和慕强心理,只讲成功人士的成功,不讲他们糗事和不堪,也给人带来错觉。其实,草台班子才是主流。
百度上搜索“史可法”,百科说他:明末政治家、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可谓将其骂的狗血淋头。除了”民族英雄“,剩下几个名称他都很勉强,更像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顾批评史在继统问题上”严重失策“,这样如何当得起政治家的称呼?
这也是我在2020年写读后感的时候,重点就是帝国权力继承的问题。
纵观南明史,还有一个感慨,满人真是走了狗屎运,从明帝国边将李成梁的养的一条猎犬,几十年不到,入主了华夏大统;以100万左右的少数民族统治近亿的汉人,仅凭自己肯定是做不到的。归根结底,还是以汉治汉,以八旗精锐为核心力量,利用汉人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获取军事胜利,达成统治效果。
谌旭彬先生在《秦制两千年》中提到,帝国的覆灭,从统治技术上来看,无非有三点原因:
- 外国入侵
- 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 底层原子化人民组织起来了
谌先生说有两个就可以灭亡帝国。明帝国的灭亡,这三个都有了。其中满人既可以算是1,也可以算是3。而自朱老八起,到崇祯时登峰造极的对士大夫官僚集团的刻薄寡恩,以及大量朱家子孙趴在帝国身上吸血,导致帝国经济崩溃,从而导致一旦帝国中枢不稳,遭遇较大的外部威胁之时,官僚集团抛弃朱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而李闯没有看到这里,以流民起家的闯王还没来得及转变思维,拥抱帝国真正的强大的统治力量:士人集团,还在继续延续他的流民思维:抢劫地主士人集团。转眼间,士人地主集团就找到了新的代言人:满清。
还有一个死于地主士人集团的后继者:太平天国。
再想想,民国时期,如果不是技术进步到热兵器时代,外国势力的干预作用效果更大,如果不是军事进展的太快。。。结局也不可知啊。
正好雯宝最近在B站看安史之乱,可以拿李隆基和崇祯做一个对比。
同样都是暗示大臣提议逃跑,李隆基有杨国忠愿意出头当替罪羊;崇祯没有。李隆基毕竟政变起家,操弄帝国政治几十年,只是老了傲慢了,玩儿脱了,但毕竟还是懂政治的;崇祯本来是藩王,并没有被按照帝国继承人来培养,没有班底,也缺少政治智慧,也没有担当,整个朝廷没有一个愿意出来当替罪羊说出弃都南逃的话来,导致崇祯困死煤山。
李隆基跑了,崇祯皇帝死社稷,这也是崇祯后世名声没那么差的原因,毕竟还是给朱家留了脸面。
李隆基跑了,太子也跑了,拥护帝国的力量还是可以团结在皇室的周围,最终打败了安史叛军,帝国中兴了。虽然皇帝和太子之间,太子和诸王之间都还有些小心思,但毕竟李隆基是成熟的政治家,小动作搞一搞,面子上还是维护了帝国的统一,最后也落了一个善终。而李亨好歹还是有自己的班底,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可以凝聚力量。崇祯自己没跑,太子也没送出去,全都死社稷了,这导致南明在继统问题上搞得四分五裂,力量被大大的分散了。
不过,南明军的战斗力也太弱了。就算崇祯或太子跑出来,也未必能跟清廷和大西军抗衡。帝国成型之后,首要任务恐怕就是弱军,朝廷与武将之间互相不信任,朝廷压制武将,武将养寇自重,辽镇尾大不掉,最后都资了敌(清)。这是帝国的悖论,南明朝廷和武将之间,也是这种问题。
最后说说东林党,中学课本上有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本上是持赞扬的态度的。但是站在帝国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轮的着你嘛?今天你在互联网上键政试试?你要是敢再结党键政,你再试试?。东林党腐蚀了帝国的财政根基,但朱家的那些王爷们又何尝不是呢?反正最后大家一起完。就像李闯即将攻入北京城,崇祯号召文武百官们捐钱激励将士,没有一个人肯捐钱,这就是信任被破环殆尽下的囚徒困境,无法走出,最后大家一起做出了对大家都不利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