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有什么不好?
江湖传言,领导说过这样一句话:通缩有什么不好?
分析一个人谈话,要看谈话的对象、当时的背景。我们无从得知领导是不是说过这句话,也不知道说这句话的背景和对象,但这是个好问题。
今天来聊聊,通缩有什么不好。
有一种说法,大明其实亡于白银通缩。在持续多年的西班牙白银输入通胀之后,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习惯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也习惯白银通胀;当西班牙和明帝国联手遏制白银输入后,白银开始通缩;而摊子铺开了就不容易收回去,当政府发现钱不够用时,就开始裁撤邮递员,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里面潜藏一个问题,白银少了,但是更值钱了,不是一样用吗?我想这其中潜藏的是人性的问题:涨薪容易降薪难。即使涨薪没有通胀多,人们也是开心的;即使降薪比通缩少,大部分人也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所以你看现在很多大厂收入停滞后,更多选择裁员而不是降薪。裁员就裁了,这个人跟公司再无关系;可如果是降薪,被降薪的人心怀怨恨,以后还能好好工作吗?
80后小时候,应该是初中历史,都学过,KMT统治时期,滥发金圆券,导致大规模通胀,民不聊生,可以说是KMT失败的原因之一。从那时起,通胀给国民留下了深刻的、负面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同样出现了较高的通胀,引起社会混乱。因此,一个负责任的现代化国家,对通胀都是很警惕的。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将通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那通胀的反面,通缩好不好?大部分经济学家将通缩看的比通胀还可怕,究竟对不对?为什么?
从朴素的传统价值观来说,通缩有什么不好!通缩奖励储蓄;勤劳勇敢,勤俭持家的劳动人民储蓄的财富更”值钱“了,这不挺好的?物价便宜了,不是皆大欢喜吗?
没这么简单。
货币本身不是财富,只是财富流通、储藏的工具。人民币也好,美金也罢,都不能用来吃,也不能用来穿,只能用来交换。今天我付出劳动,产出产品和服务,交换到货币,明天我再用货币购买别人的产品和服务。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假设其他变量(生产率之类的)都保持不变,我年轻的时候把多生产的100斤粮食卖掉换回100元钱,等我年老了以后,因为通缩了一倍,我用100元钱换回了当时年轻人多生产的200斤粮食,谁吃亏了?后来的年轻人,因为生产率不变,这意味着年轻人要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才能换回同样的货币。
看看那些天生通缩的东西:土地、黄金、大饼,哪个不是先到者对后来者的剥削?
有什么问题?在西方,贵族们把土地传给大儿子,小儿子和贫民只能远渡重洋去殖民地获取他们的土地(生产资料);在东方,只能是一轮又一轮的改造换代了。
这还只是第一层的问题。
我记得我爷爷说过,我太爷爷当年省吃俭用,为的就是多买几亩田,明明是小地主,日子过的可能还不如普通农民。当一件有价值,不易腐烂的东西,例如土地,例如货币,通缩时,人们倾向于持有他而不是花掉他。所以货币通缩的第二层后果是,人们倾向于不花或少花钱,减少非必要的消费;而一个人的消费,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消费的少了,人们的收入也降低了,这样消费就更少了。。。对,就是著名的通缩螺旋。
通缩螺旋从宏观上看是人们的收入降低了,从一个个具体的微观上看,就是大量的降薪和失业。明朝就是失业的邮递员吹响了崇祯走向煤山的号角。
通胀也不好,通缩也不好,那什么好?
有一种说法,说轻微的通胀比较好。货币保持基本稳定,正常流通,政府还可以收一点铸币税。但是政府往往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只收”一点点“铸币税,总是有超发的冲动。
在西方,政治人物为了选票拼命承诺选民降税+各种福利,人人都想要免费的午餐,但是现实偏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午餐,总有人要承担成本,如果没人愿意承担,那就只好印钱(超发货币),让所有人来承担。
因此西方常年超发+赤字,引起了大量民众的不满,最终将大饼推向王座。但是大饼推出之时,有点经济常识,了解过货币史的人都不看好,通缩的货币根本无法承担现代货币的职能,不过大饼调转过头,向黄金看齐,在凝聚大量共识后,渐渐成为数字时代的黄金。
结论:通缩好不好,也要看人,也要看长期短期。如果你是退休老干部,薪资固定,那通缩导致物价跌,当然好;如果是持有大量货币的躺平土豪,财富不会被稀释,当然也好;如果是没有身家的年轻人,通缩导致赚钱难度增加,更卷,不好;如果是贷款买房的中年人,房价下降,债务不变,收入减少,甚至失业,更不好;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通缩导致经济活动放缓,真实财富变少,财富分配更偏向货币持有者而不是劳动者,长期来看,对每个人都不利。
我们还是期待温和的通胀吧。至于有人觉得通胀稀释了自己财富,也要想想贮藏财富本来就是要支付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