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陷阱
最近马督公在一个视频中谈及张锡峰时提到这个论文,我通读了一下,原来美国也有类似“衡水中学”的高中教育模式。当然只是某些方面类似,国情不同,具体细节有很大差异,但可谓是神似。
论文作者是一名白人青年(做调查时29岁),出身中上阶层。为了做这个调查,他加入几个以出身底层黑人青年为主体的社区大学,跟8个黑人男青年交朋友,花了2年时间了解他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本片论文是他根据这些经验进行写作的。
核心观点
核心的观点跟目前“张锡峰”的情况(包括我们这些小镇做题家)有些共通之处,高中阶段,努力基本就够了;但是到了大学阶段,仅仅努力不够,还很容易陷入努力陷阱;需要调整到“聪明的努力“上来。 另外,高中阶段和整个社会给底层有志青年灌输的”努力文化“是”有毒的“,容易导致 过度劳累-》精疲力尽,从而错失机会,暴露过大的风险和产生债务,最终反而对人生目标的达成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还观察到,努力和收获的关系在一开始是正比关系,努力越多,回报越大;但是努力超过一定的阈值,回报反而开始下降。这里有点像弹簧,拉他的力气越大,反弹的力也越大,但是有个临界值,一旦拉过了这个临界值,弹簧就报废了。
典型案例
文中有两个典型案例,Dorian,一个特别想成功,特别努力的黑人男青年,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但是在这个阶段追求过多的目标:拿到大学文凭、上班练习摄影、挣钱买更好的摄影器材。当他没有达成目标时,他错误的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于是更加努力,最后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搞垮了,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一个目标也没有达成;June,一个需要赚钱养儿子的父亲,在家庭原因搬家导致通勤时间过长后,果断选择放弃学业,生活回到正常。
中美异同
中美两国”高中-大学“这个阶段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例如在高中阶段,对于那些”有志“的底层青年,都采用打鸡血的鼓励方式,鼓励他们拼命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过,每个人的资源禀赋,身体条件都是不同的,努力到多大程度是合适的?这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因材施教,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说,只有富裕阶层才能负担的起。对于中下阶层,目前教育系统只能笼统的告诉每个人:拼命努力。当然,教育本身也是以选拔为主要目的的,把那些愿意努力,智商较高,意志力较强、身体素质较好的人选拔出来。
大学阶段,美国底层青年需要自己负担高额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这点中国比较好,国家负担了大部分费用。但是中美的底层青年同样面临选择的难题,并且无人指导。高中阶段,努力的方向只有一个:获得好的分数,进入好的大学。但是大学阶段,人生的目标开始庞杂了起来,据说考入浙大计算机系的张锡峰也迷茫了。复旦大学郑雅君在《金榜题名之后》这本书里描述了小镇做题家考上大学之后的迷茫,以及跟同班大城市的孩子比,他们缺少来自长辈的对大学和以后人生道路的指导(不一定是规划,是开地图,讲清楚地图上有啥)。张雪峰的指导据说卖出好几万的价格,实际上也还是值得的,这就是几个小时”因材施教“的成本。
私房话
最后说两句政治不太正确的话吧,社会告诉每个成人和青少年要努力,但是却不教他们如何努力,努力的方式,甚至。。。有点像三体人告诉地球人,你们要发展科技;但是怎么发展不告诉你,并且还派两个智子来干扰你。有些话,法不传六耳,只能家长悟了跟孩子说,小范围内关起门来说。张雪峰的很多言论,在上层精英那里就是基本常识,但是一旦他一不小心在公开场合讲出来,精英们不高兴,底层群众也不高兴。
读完论文,再请Kimi对论文进行总结,非常清晰明了。
Kimi对论文的总结和问题回答
Q1: 整理这个论文的核心内容
Kimi: 这篇文章是由Tom Wooten撰写的,题为《Effort Traps: Socially Structured Striving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Disadvantage》,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文章基于对低收入黑人男性成年早期过渡期的两年民族志【名词解释1】研究,探讨了他们如何陷入所谓的“努力陷阱”。以下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概述:
努力的悖论:通常认为,摆脱贫困的努力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但研究表明,这些低收入黑人男性参与者在追求长期目标和摆脱贫困的过程中,遭遇了双重努力陷阱。他们不仅努力未能得到回报,反而因为过度努力而导致精疲力尽和失败。
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指出,学校和生活环境经常促使参与者过度努力,这种过度努力并非有益,而是适得其反。
成就意识形态:美国教育体系内深植的“成就意识形态”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成功。然而,研究表明,这种意识形态可能忽视了贫困带来的挑战。
社会流动的障碍:社会问题如种族隔离、教育资源不公、家庭社会化不平等、家庭经济困境和压力的生理影响,都是导致贫困难以逃脱的原因。
努力的负面效果:研究开始反驳“努力总是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观念,指出过度努力可能带来未预见的负面效果,如错失机会、风险暴露和债务。
努力陷阱的形成:由种族和阶级统治导致的经历,包括童年贫困、学校教育对努力的误导、以及日常生活的压力,共同促成了努力陷阱的形成。
避免努力陷阱:研究还发现,有些参与者通过限制个人抱负,避免了努力陷阱,这反而帮助了他们的成功。
政策和教育的影响:文章批评了通过“毅力”教育来帮助儿童克服劣势的政策,指出这种过于简化的关于努力的信息可能会让年轻人采取适得其反的策略。
研究方法:作者通过两年的民族志观察,专注于新奥尔良低收入家庭的黑人男性的大学过渡期,以深入了解社会再生产的当代过程。
结论:文章强调了社会学对努力的研究的重要性,指出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人的努力及其有效性。
这篇文章对于理解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教育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个人努力与社会结构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Q2: 文章中举了几个黑人男性青年的例子,他们分别是谁?在本文中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Kimi: 文章中提到了几位黑人男性青年,他们的经历和主要事迹如下:
Dorian:对艺术特别是摄影有热情。在高中时就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成年导师合作进行摄影项目。他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并在大学期间同时做摄影工作和上课,但最终因为过度工作导致身心疲惫。
Kenya:一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曾因带大麻到学校而被开除一年。他希望上大学来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并反驳那些怀疑他的人。Kenya在大学期间没有选择工作,而是专注于学业。
Vincent:一个有抱负的企业家,计划通过经营草坪护理业务和其他家庭企业来支持家人。他希望上大学来学习商业知识,并在大学期间继续扩展自己的业务。
Casey:他的父亲在高中时被枪杀,他希望通过上大学来纪念父亲并取得成功。Casey在大学期间也工作,但最终因为过度工作而学业受损。
Jaydin:一个对世界宗教和国际象棋感兴趣的好奇年轻人,他需要工作来支持家庭,并希望在大学学习商业。Jaydin在大学期间同时工作和上课,但最终因为工作和学业的压力而失败。
Paul:一个孤儿,需要工作来支付租金和生活费用。他希望开一家小建筑公司,并在大学期间继续工作。
Juan:需要工作来支持他年幼的儿子。由于家庭搬迁,他最终选择不上大学,避免了努力陷阱。
**A.J.**: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并在大学期间专注于学业。他没有选择工作,而是适度地投入到学业中,避免了过度劳累。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揭示了他们在追求教育和职业目标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结构和个人选择如何影响他们的努力和结果。
名词解释
[1] Ethnography is a ty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at involves immersing yourself in a particular community or organization to observe their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s up close. The word “ethnography” also refers to the written report of the research that the ethnographer produces afterwards. 民族志是一种定性研究,涉及将自己沉浸在特定的社区或组织中,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互动。 “民族志”一词也指民族志学者事后撰写的研究书面报告。
参考
[1] 周雪光,似乎是国内最早提及本篇论文的人 周末感想 刚刚读… - @周雪光的微博 - 微博
[2] 原文的电子发表页面,Effort Traps: Socially Structured Striving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Disadvantage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0, No ja,似乎是2023.12.24就被accept了,需要权限才能下载
[3] 科研通可以免费下载这篇论文,需要注册: 【已完结】Effort Traps: Socially Structured Striving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Disadvantage - 科研通
[4] 郑雅君,复旦大学,人物杂志专访:寒门子弟上名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