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最好是三月 一去不回唯少年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 唐.韩偓.三月(部分)
聊聊信阳毛尖
有时候我会想,当我喝茶时,我在喝什么?喝茶叶的苦涩,品味它的回甘?小时候亲戚家的春茶是要卖钱的,所以通常我们喝的都是不要钱的夏茶或者秋茶。偶尔也有机会喝到春天的高山绿茶,那感觉难以忘记。
有一段时间我肠胃不好,把原因归结为绿茶(现在看来,主要还是饮食和紧张导致的,不是绿茶的锅),有不少年没有喝了。最近两年又捡起来了,清明前后,同学在朋友圈发自家茶叶的介绍,我买了一些送人,然后留了一点自己喝,我发现,春茶给我的主要感觉是那种春天山林的气息。当你疲惫了一天,静下心来,泡一杯新鲜的毛尖,轻轻啜一口,立刻,你触碰到了那丝无比清新的空气,绿油油的小树,微风,暖暖的太阳或淅淅沥沥的小雨;清新中带着一点苦涩,就像人类的少年时代。
我看了一下报道,信阳毛尖的主要消费人群在河南省内,没有在清晨上山采过茶的人恐怕很难有我上述的共鸣,以采茶为生的茶农恐怕也没有这样的浪漫幻忆(采茶本身挺累挺幸苦的)。我曾和母亲跟伙伴们一起去采过茶,一上午我就累的受不了了,东家看了下我采的数量,为难的说你这采的还不够我中午管饭的钱。
茶叶消费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消费。潮汕人和福建人遍布海外,铁观音跟随他们的步伐也传遍全球。信阳毛尖似乎只有信阳人自己消费,其他地方的人缺少共情和习惯,茶叶本身的品类和替代品又很多,所以我朋友圈点赞的人不少,找我买茶的却基本没有。所以茶叶的推广,背后看的还是一个文化背后的综合实力。我看到过不少人说茅台没有五粮液好喝,有人也梳理过茅台的来源和发展历史(工艺来自汾酒),茅台能有今天的成就,就靠一个超级实力大佬的力捧。该大佬的一点点个人爱好,给如今的贵州省带来一棵上万亿的摇钱树。如今不太可能有这样的超级大佬的,信阳毛尖的推广,恐怕还要靠信阳自己的综合实力的发展了。
不过从产品属性上看,绿茶类的产品,相比铁观音、普洱和茅台类的产品,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保鲜。绿茶不保鲜就很难喝。如今冰箱的普及,理论上应该可以解决保鲜的问题,推荐大家有机会尝试一下保鲜做的好的绿茶(放冰箱冻室保鲜,拿出来存放不要超过1周)。
一周见闻
有个事情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好像是今年初,我有篇文章提到大饼了,然后就通不过微信的审核。但是当大饼涨到6w多美金的时候,似乎大家都可以提了,尤其是上周大饼和二饼大跌了一把,主流媒体就大肆报道了。大饼跟黄金一样,长期看通胀,中短期看打不打仗,短期就看大户们怎么想,怎么干。前天大饼15分钟暴跌5000美元,媒体说有25.8万人爆仓,爆仓总金额9.66亿美元。曾有朋友让我投资一点大饼,我问他你打算投多少,投多久?投的少了,不加杠杆的话,大饼翻一倍你也就挣点小钱;投的多了或者上杠杆,你能忍受大饼的波动吗?木头姐把大饼看到100万美金,或许有这么一天吧,但是你能守到这个时候吗?更何况还有黑客和遗失问题。投资大饼不能一时看到涨的厉害就入场,范·K.撒普在《通向财富自由之路》中说,投资最重要的系统,而系统的第一步就是目标。想要赚多少利润,愿意冒多大的风险,这是首先要思考的,投资什么品种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雷锋网发了篇文章:想做中国版 Snowflake 的创业者们,梦碎了吗?, 上千家数据库公司确实有点多了,不少公司入局都是vc炒起来的,如今美元基金熄火,该死的就都死了吧。2B领域靠风投做起来的似乎不多,客户关系和盈利能力才是关键。顺便看了下之前有过接触的PingCap(TiDB)和Dolphindb,本月都还挺活跃,似乎能够抗下去。
作为创投的Y combinator这几年很火,OpenAI的Sam也在Y combinator做过掌门人。本周看到一个反面的观点:为什么不该加入 Y Combinator - 作者:Daniel Vassallo - Owen’s Clip 作者的观点是,最好不要成为投资组合中的一个分子,帮投资组合去探索商业世界,成功的概率小,投资组合合有少数项目的收益就够了,但是大量项目都是失败的,参与这些项目的个人收益很小。现在风投领域似乎确实扭曲了,大量公司不关心客户、不关心产品,只想着拿风投烧钱赌赛道。好处是烧的是风投的钱,基本不影响个人财务;坏处正如本文所说,风投希望你在某个点深耕看有没有收获,对个人来说,这不见得是合理的商业逻辑,俗称一课树上吊死。最好还是能够像Notion那样,有自己的前景,有盈利能力,从财务安全的角度和资源合作的角度,可以拿一些风投的钱,这个时候自由度和议价空间都更大。
价值 100 亿美元的 Notion 欲构建您的全能 AI 应用 [译] - Jerome’s Clip。最近我就一直在构想一两年内应该会出现这样一款笔记软件,使用者只需要记笔记,笔记的整理、搜索、归纳这些都可以交给GenerativeAI来处理。我们记笔记,是为了未来某一天需要使用时把笔记的内容调出来。这些年我记了不少笔记,但是需要用的时候要花非常多的时候来找,甚至找不到。另外我看到Notion跟当年的google一样,因为自己有盈利能力和非常好的前景,在拿风投时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不依赖风投的钱续命,这才是好的商业。
优质软件值得您辛苦赚来的钱 - Jerome’s Clip 我正在使用的笔记软件Obsidian的作者写的一篇文章。我个人目前是Obsidian的重度用户,非常推荐这款笔记软件。作者在本文中谈到了因为大公司的免费策略(通过广告和获取用户数据来盈利),很多人轻视了优秀软件的价值。作者呼吁用户重视独立开发者开发的高质量软件的价值,相对大公司的免费产品,独立开发者开发的产品有下列优势:1. 隐私安全;2. 不会被绑定;3. 作者更愿意与用户交谈,响应用户需求。我最近就厚脸皮的加了沉浸式翻译的作者的微信,并且在群里向他咨询一些问题。Obsidian软件本身是免费的,作者通过提供同步云服务来盈利(也有免费的第三方同步方案)。这个笔记软件的仓库是彻底本地化的,隐私有保证,数据安全自己处理,适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用户。
一篇阅读笔记:《你的生活方式被设计好了》
最近回顾之前看过的文章,发现一篇文章有点意思,这是一篇2010年的文章:你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设计好了 - Jerome’s Clip。第一次看觉得有点新奇,现在看有点阴谋论的意思,但是作者的观点和视角值得参考。
在西方,大企业故意在公众中培养和培育了不必要支出的生活方式。各行各业的公司都与公众对金钱粗心大意的倾向息息相关。他们将尽可能鼓励公众养成随意或非必要消费的习惯
从商业公司的角度看,的确就是这样的。正常公司都以盈利为目的,虽然口头上都表示客户利益为先,但是真正以客户利益为先的公司,不一定活的下去。客户利益本身也是很复杂的事物,卖一块蛋糕给一位想吃蛋糕的糖尿病患者到底符不符合客户利益呢?因此大公司只能拼命宣传产品的好处,如果能备注一下产品的风险,就算好公司了。每个人自己的利益,只能自己保护。
当粮食问题被普遍解决后【注1】,经济社会需要循环,生产->消费->支出->收入->再生产,而要形成有动力的循环,就必须刺激消费。为什么需要循环?很少看到文章谈到这个,大部分都是直接默认需要循环。从统治精英的角度看,循环有几个重要的目的:
- 动起来经济才有活力,才会前进和发展。如果逐渐“躺平”,经济发动机可能降速或停摆,未来社会可能就无法保证基本生活条件(出现粮食问题)
- 经济循环可以带动技术的发展,只有技术得到发展,国防才能有保障。例如原来纯消费领域的GPU,现在还可以用于生产和国防等领域
- 经济循环起来,统治精英们才可能从循环中抽取利润,供养统治精英们的良好生活;并且给予统治精英们软支配的权力,满足统治精英们的权力欲望。
因此,在食品充足的和平年代,统治精英们也需要刺激消费来完成国防建设、社会平稳运行、持续统治的目标。所以在刺激消费的目标上,大公司的经济精英们和政府里面的统治精英们是一致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普通人也是有利有弊的,好处是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坏处是常常过度了。
但是,对于大企业来说,8小时工作日太有利可图了,不是因为人们在8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普通上班族在8小时内完成的实际工作不到3小时),而是因为它使公众对购买感到满意。保持空闲时间稀缺意味着人们为方便、满足和他们可以买到的任何其他救济支付更多费用。它让他们继续看电视和广告。这让他们在工作之外没有雄心壮志
这一段讲的是现实,但未必是大公司们一致的蓄意。评论中有人提到,目前8小时工作制,也是劳动者们长期斗争争取到的,在此之前工作的时长更长。如果将大公司看作一个整体,那么8小时工作制对其显然是有利的(正如文章所说,存在但是稀缺的空闲时间让消费盲目)。但是大公司也是一个个独立的大公司组成的,彼此之间有激烈的竞争,对单独一个大公司来说,如果本公司员工拼命加班给公司创造利润,而其他公司8小时工作,有额外的但稀缺的消费时间,短期看无疑是对本公司的竞争更为有利。所以8小时工作制并不是大公司们蓄意,但是8小时工作制的效果,却符合大公司的利益。
就8小时工作制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有点过时的历史产物了。对产业线上的工人来说,时间=产出。但是对目前占据就业人群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工作者来说,例如码农,时间和产出并非成正比的关系,沿用8小时工作制实属无奈,因为目前还没有更好更合理的能够评价知识工作者产出的机制。很多办公室上班的白领,其真正产出可能真的只有3小时的产出,另外5个小时就被白白消耗掉了。甚至为了减轻老板的焦虑感,满足中层扩张队伍的需要,还要表演再加班3个小时。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是否有可能给每个人提供basic income?这样所有人不在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工作,反而是为了真正的创造、价值和荣誉而工作?未来除了医生、消防和一些需要人类值班的工作,大部分工作上班时间更加灵活? Ted有一篇演讲:Rutger Bregman: Poverty isn’t a lack of character; it’s a lack of cash | TED Talk, 演讲者认为basic income是解决贫困问题的良方。不过演讲者可能过于乐观了,不是大部分统治精英和经济精英都愿意提供basic income来解决贫困问题,这固然有很多好处,但是可能带来精英们软支配权力的逐步丧失。
大公司不是通过认真宣传其产品的优点来赚取数百万美元,而是通过创造一种拥有数亿人的文化来做到这一点,这些人购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需要的,并试图赶走对金钱的不满。
我们被带入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被设计成让我们疲惫不堪,渴望放纵,愿意为便利和娱乐付出很多,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的生活隐约不满意,以至于我们继续想要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买了这么多,因为似乎总是缺少一些东西
视角回到个人。我最近在人物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高跟鞋,为什么被女性们抛弃?。高跟鞋,就很像大公司通过宣传机器创造出来的消费神话。这么一个反人类的设计,居然成为每个女人的必备单品。有人说高跟鞋的确好看啊?我也承认,但是大众审美是可以被塑造的。好看的可能不是高跟鞋,而是媒体广告上长期与高跟鞋关联的美女、精致这些美学因素。一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将一颗破石头经过精心的打磨使其亮闪精致,长期广告将其跟美女帅哥和精致的婚礼、生活进行关联,让无数女性对这个转手至少跌50%的石头趋之若鹜,甚至成为:“是爱我还是爱智商”的爱情鉴定器。
因此作为普通个人,可能不需要担心消费不振的问题,这个问题自有政治和经济精英去操心,自有数不清的陷入消费主义的人群来完成。作为普通人的我和恰好看到本篇文章的你,何妨冷静一点、理智一点,享受这个工业品异常丰富的世界,但是保持警惕,不要沉迷,不要轻易陷入消费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