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打造第二大脑》

Only those who dare to fail greatly can ever achieve greatly.
Robert F. Kennedy

成年人为什么要记笔记

上学的时候做笔记是因为老师要求,我预习做的不好,复习也做得不好,全靠老师填鸭教育+刷题+自己对知识的兴趣。自己记得笔记从来不看,唯一得用处可能就是记笔记的时候,加深记忆(参考:慢是知识的本质吗? - Owen’s Clip)。
后来,因为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个事情(或者知识点)我以前见过,但是后来用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尤其是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有很多文章、网站,觉的以后可能用的上,想保存一下。收藏保存了不少网页,很少再打开第二次,看过不少书和文章,现在很多也想不起基本观点和内容。想复习一下这本书,大概率要从头再看一遍,想想就算了。当然不能说这些是无效的输入,只是这些输入内化了一部分,成为个人思维框架的一部分,但是当需要显式使用细节的时候,却无从用起,似乎这些文章和书籍都白看了。
为了保存感兴趣的文章,同时记录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工作痕迹,我使用过wiz、印象笔记、onenote、evernote、notion、幕布、joplin、文件系统等一大堆笔记软件,直到我在学习使用obsidian的时候,了解到了卡片笔记写作法。我才醒悟:有效的笔记是为了未来有一天能够输出而做的
然而,关于笔记的组织,卡曼受限于当时的条件,用编号的方式,数字链的方式,这个我始终未能理解和掌握。直到我看了《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
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解决了我多年做笔记的困惑:做笔记是为了给未来的你使用的。用不上的笔记(资讯)毫无用处。为了方便未来的你使用这些笔记,应该按照未来的你的需要来组织笔记,而不是按照来源来组织。

如何组织笔记

时至今日,笔记软件的搜索功能日益强大,未来的你通过搜索获取今天的你“快递“给他的信息也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办法。但本书既然标题为《打造第二大脑》,作者建议要对笔记按照人脑的特点,进行组织,而不是杂乱存放,未来仅依赖搜索来检索资讯。作者提出PARA方法,即:Plan(项目)、Area(领域)、Resource(资源)、Archive(归档)。
项目中存放当下正在进行的项目的相关笔记。领域中存放未来计划有所建树的领域的相关笔记、资源中存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笔记,归档中存放过期大概率用不上的笔记。笔记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的变化在这些类别中流转。
项目、资源、归档这些分类较为常见和容易理解,但是本书中谈到的领域给我很大的启发。这就不仅仅是笔记的问题了,而是事关对个人人生长远发展方向的思考:未来你希望在哪些领域有所建树。为了帮助读者思考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费曼的12个最爱的难题原则。读者可以参考这个方法来思考自己的领域。笔记就应该像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所说的:以终为始。先想清楚未来希望在哪些项目、领域有所建树。然后用对应的笔记去填充这些项目和领域。这也避免了在日常资讯的获取过程中漫无目的,看似获取了一大堆资讯,却完全没有目标和章法,没几天就完全忘却了。
尽可能把时间和精力投注于创造,而不是消费资讯。创造什么?就感兴趣的进行创作和分享:露营清单、教学影片、游说计划。资讯大部分已经有很多了,只需要更多的企图心、深思熟虑的笔记管理方法和务实的习惯。
本书介绍的方法(PARA)不是档案系统,而是生产系统,是面向生产的。

如何记笔记

作者给出了做阅读笔记的方法,我用本书做了尝试,确实较我之前的记录阅读笔记的方法更好用,更有章法,更便于日后使用,作者推荐四步法:

  1. 摘抄感兴趣的部分;
  2. 标出重点句子;
  3. 画出关键词语;
  4. 用自己的话复述重点。每一层不超过上一层的10%~20%。听从内心的共鸣来判断如何萃取精髓
    作者推荐记笔记和使用资讯时,用策展人的心态和方法:从大量笔记/资讯中选择需要的。做资讯的评审员、编辑和诠释者。
    什么资讯是有效资讯?“出乎意料”是一个很棒的评价指标。笔记不应该记录早已认知的事情。应该存储挑战我们已有想法的各种内容
    我们获取资讯的能力应有不同的面向,我们理当储存可能相互抵触、挑战我们既有想法的各种内容。

如何创造

日常工作勤于积累素材。作品的创作流程一般遵循”扩散—聚合“这样的流程。创造来自于扩散活动,聚合促使我们排除一些选项,权衡得失,决定真正重要的东西。
作家透过搜集故事创作的素材、草绘潜在的角色、研究历史事实来展开扩散行动,然后经由撰写故事大纲、安排情节要点、写作初稿来推进聚合过程
工程师藉由钻研所有可行方案、测试问题的范围、调整工具来启动扩散,并透过决定特定方法、设计执行的细节、落实蓝图来推展聚合过程。
一旦完成一轮聚合,可以开始新一轮扩散

第二大脑

按照本文的方法所做的笔记(数字版),作者称之为第二大脑。把搜集的资料分门别类的放在电脑上,这不叫第二大脑,只是一个档案库。
我以前是做IT解决方案的,个人电脑和公司svn、git上存储了大量的文档,但是真正写方案的时候,经常找不到有用的信息。核心有几个问题:1. 没有仔细阅读文档,通过笔记进行消化,这些文档没有成为自己的知识;2. 没有对文档进行比较好的处理,每个文档是独立的,而不是卡片笔记要求的块状的,在写方案的时候,要一个个从各个独立文档中再提取、整理和综合;3. 文档以二进制文件为主,搜索功能不容易做,不能全局搜索。
根据本书和卡片笔记法的建议,有用的笔记应该是经过个人萃取的,有层次的,又关联关系的,最终又能索引到原文档的笔记,这样可以快速回顾和引用。这个笔记以纯文本为主,便于搜索,支持相关笔记间的连接,模仿大脑的构成方式,笔记可以在里面发酵,酝酿出我们需要的东西,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

关于软件

本书主要讲的是理念和方法,对软件的叙述不多,但是作者也强调了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而非纸质),因为数字化便于搜索和随身携带,这是成为第二大脑的必须。作者在本书的官网列举了不少他推荐的软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我个人目前推荐使用obsidian。我使用过为知、Joplin,短暂尝试过印象笔记、有道笔记、Evernote、Notion、幕布等等。obsidian最让我有安全感和记笔记及写作的欲望的。关于Obsidian的介绍,是另一个话题,此处就省略吧。
作为第二大脑的数字笔记,要方便在各个终端使用,是随身的第二大脑,也是创作的第二大脑。Obsidian满足这个要求并且使用体验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笔记的组织虽然需要一定的方法,但笔记的记录却又需要降低负载,一有灵感马上记录,而不能再去思考要记录在哪个目录下。所以我使用手机的备忘录进行灵感记录,定期整理到笔记软件中。
个人推荐使用微信阅读进行阅读,可以划线、批注、多终端支持、各终端同步阅读进度、PDF自动ocr、导出划线和批注。如果担心电子屏幕对眼睛的损害,可以购买支持微信阅读的电纸书,华为、文石、掌阅等均有相应产品。

未来扩展

今年AIGC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可见的未来,AI将会成为个人非常重要的助手。如果根据本书的理念和方法,整理好第二大脑,就可以为AI加持的数字大脑做准备。通过笔记打造第二大脑,未来私有化AI可以从笔记中获取你的个性化知识,成为你真正的数字大脑。

参考

[ 1 ] 本书推荐的apps:Second Brain Resource Guide
[ 2 ] 豆瓣介绍: 打造第二大腦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