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手机大脑》
读后摘要
本书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朋友的推荐词是:那种看之前觉的这写的是明摆着的事儿,看完后想着原来是这样啊
本书很短,一两天就看完了。对于手机影响人类的专注力这件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事儿,本书梳理了大量的研究,在给出结论之前也非常的谨慎,总的来说,使用手机对人类的不良影响,也是看人讲概率的。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
有不少青少年一天有7,8个小时的时间花在电子产品上了。似乎是D版说,现在青少年普遍对于学习技能的平台期无法容忍,如果学习不能获得正反馈,很快就放弃了。
从统计情况来看,电子产品的使用,sns软件的使用,跟抑郁症的发作正相关
本文说,比尔盖兹和乔布斯都不允许其子女过早的使用数码产品(包括手机)
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对注意力有更好的结果。
原文摘抄
手机大脑:让人睡眠好、心情好、脑力好的戒手机指南(以为自己在玩手机,其实是手机在玩我们,席卷全球的清醒之书。后浪出品)
安德斯·汉森
但这就有些奇怪了。相比难以预测的状况,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喜欢稳定、可预测的事物吗?的确,对于大脑在充满变数的结果面前会大量分泌多巴胺来作为“奖赏”这一点,目前尚未找到100%可靠的依据。不过,多巴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赋予动机”,这一依据也许是充满说服力的。
Jerome:多巴胺更喜欢不确定的事物。这或许就是人类喜欢赌博的原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是否不确定的新鲜事物,更有可能带来生存机会?
除了赌场运营者、手机制造商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也巧妙地利用了人类对于不确定事物的执着心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SNS。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等社交平台一直诱惑着我们——“有没有谁更新了动态”“我看看有多少人给我点赞留言了”
在“超级消费者”中,尤其常见的是那些好胜心强,自尊感低,时常给予自己巨大压力的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人群。相反,性格温和,不急躁、不紧绷的B型人格人群,则大部分与手机上瘾的问题无关。
贾斯汀·罗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这位三十几岁的美国人,决心减少Facebook的使用,同时卸载了Snapchat。他认为这些东西就像海洛因一样具有高度的成瘾性
罗森斯坦本人就是给Facebook设置点赞功能的“罪魁祸首”,因此他的这些举动实在令人觉得非比寻常。作为创始人,如今他却觉得这个东西诱惑力太大了,还流露出一副“追悔莫及”的表情。Jerome注:罗森斯坦参与了[[The Social Dilemma]]的拍摄,直译是社交困境,中文翻译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文翻译太他妈的能扯了吧?
在iPad研发中担任了重要角色的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也曾表示,iPad对孩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他说:“我从睡梦中醒来,流了一身冷汗。我问自己,我究竟开发了个什么东西?每当我把iPad从孩子手上抢走,他们就会像丢了魂一样,整个人变得非常情绪化,一整天什么事也做不了。”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他为什么对自己研究开发的产品表现出了矛盾的态度。在采访乔布斯时曾经问道:“你家的墙壁是否也变成了电子屏幕?邀请客人到家里吃饭,饭后甜点该不会就是iPad吧?”乔布斯回答说,完全不是的。同时还谈到了父母应该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记者们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为此在报道中将乔布斯称为“低科技家长”(low-tech parent)。
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曾说过,自己禁止孩子在满14岁以前使用手机
事实上,大脑具备同时“运行多个程序”的惊人能力。但有一个部分却受到了我们心智带宽(mental bandwidth)的严格限制,那就是注意力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可以一边写邮件一边听课,表面上看起来可以在十几秒内切换任务对象,但其实此时大脑仍然停留在之前的活动之中。已经开始写邮件了,心智带宽的一部分却还停留在课程上面。反过来也一样。
大脑在面临任务转换时需要时间。试图从一件事情切换到另一件事情时,注意力无法随叫随到,还会在前一件事情上徘徊,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力残留现象”(attention residue)。就算只看了几秒钟的邮件,最终要付出的时间代价也远远不止如此。这样的转换期到底有多长,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有研究称,在更换了任务对象之后,注意力重新聚集起来可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无法进行多任务处理。事实上还是存在一些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超人”(super multitasker)的。只是,只有大概1%的人具备这样的特征,大多数人的大脑是无法这样运作的。
曾有实验针对500名大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进行了测试,最终发现,相比将手机调至静音放在衣服口袋里的一组学生,索性将手机搁置在实验室外面的一组学生所获得的实验结果更好。很显然,尽管人们可能意识不到,但只要将手机放在身边,只要想到自己身上带着手机,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实验中都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例如在一个通过电脑测试注意力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的受试者,相比将手机调成静音揣在口袋里的被测试者注意力更加集中。这一研究报告的题目为“智力流失:光是意识到手机的存在,就能让你的有效认知能力下降”(“Brain drain: The mere presence of one’s own smartphone reduces available cognitive capacity”),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实验所得到的结论了。
另外一项实验先要求受试者对着电脑阅读一段普通的word文本,然后再给他们一段某些单词上挂着超链接的文本,最终我们也得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当我们向受试者问起文本的内容时,相比普通文本,他们更加难以记起有超链接的文本内容,尽管他们并没有去点击超链接。这是因为大脑一直在思考,“这个超链接我点还是不点”,在每次做决定时都需要耗费精力,这样的消耗会将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吞噬。正如抵挡桌子上手机的诱惑时一样,为了不点击超链接,大脑也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心智带宽。
大脑在奋力抵挡手机的诱惑时,履行其他职责的能力就会变差
Jerome:确实,当大脑抵抗吃饭、sex这些欲望是,其他能力也会变差
最终由实验结果发现,尽管受试者们并没有接听电话,但此时他们完成任务的错误率却比没有接到电话时高出3倍之多!
如果出现一些稍微费解的内容,心里就会涌现出想去触碰手机的强烈欲望。我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集中精力了。
Jerome:这点很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当面临困难时,刷手机的次数和欲望明显增多。
最终这一试验结果被汇成了报告《笔比键盘更好:相比电脑,手写笔记的好处
Jerome:知识的本质是慢吗?看来记笔记还是要用纸笔比较好。整理和回顾可以用电子的方法。
没有携带电脑的那组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内容
而那些能够储存数月、数年,甚至一生的长时记忆的形成,则需要依靠更为复杂的过程,它要求脑细胞之间形成全新的连接。为了让记忆可以持久地储存下来,必须利用新的蛋白质来打造新的连接。
但仅仅依靠新的蛋白质是远远不够的。大脑还需要通过新的连接多次发送信号,来强化记忆的储存。为此大脑需要倾注大量的努力,这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所谓的“巩固”(consolidation)
有趣的是,即使我们只将手机放在一旁不去碰它,仍然会逐渐受到它的妨碍。在听演讲的前10分钟至15分钟内,携带手机的受试者和未携带手机的受试者对演讲内容的理解程度相近。随后,前者的理解程度便开始下降。只能集中精力聆听15分钟,这也许就是因为手机对于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终在巨大的挫败感之下,它感受到强烈的焦虑,5–羟色胺水平也出现了下降。这就是因为,掌权者总是希望自己能引起关注。
Jerome:渴望关注是绝大部分人类的本性之一。掌权者这方面的欲望更加强烈。
在现实中也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模式。作为精神科的医生,我已接诊过数千名抑郁症患者。时间久了我就发现,患上抑郁症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职场生活或人际关系中持续感到压力的人,另一种则是遭遇了解雇、分离或丧失社会地位等心理层面巨大打击的人。
在SNS上得到了好友强力支持的人,会将其当作社会生活的辅助工具以及和朋友熟人联络的手段,这样的使用方式通常都会带来正面影响。与之相反,将SNS当作社会生活替代品的人,情绪可能会陷入低落。多项研究表明,本身就有抑郁倾向、同时又缺乏自信的人群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话,情绪和自信心变差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
Jerome:SNS的正面。多给别人点赞,多互动,避免/减少无聊的炫耀。
其中女孩尤为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而今后,这一影响的波及范围可能还会更广。
人会渴望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也是先天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天然具备“读心术”。这种能力不可或缺,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在不断对其进行训练。虽然婴幼儿阶段也会有所涉及,但练习主要还是从10岁,也就是当额叶这一大脑中最发达的部分发育成熟时开始进行的。这种练习的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会在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们直接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搭建起一座“经验的仓库”。当需要对他人的情感、想法、意图做出最佳判断时,这座经验仓库就会派上用场。
这就意味着,通过画作或者屏幕间接与人“接触”时,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他人想法和情感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激活。
图标色彩鲜明、设计简洁有力,看起来和老虎机没什么两样。考虑到行为科学家们也已经研究过哪些色彩最能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两者绝非偶然。如果想在Snapchat上发布新的照片和动态,就需要将画面往下拉,并且等上几秒才会看到新内容,这就是在模仿老虎机。这跟拉下老虎机的摇杆,祈祷上面出现3个樱桃又有什么区别!此时,大脑面对未知结果会更为活跃的倾向,就会顺利得以激活。
作为Facebook的前副总裁,查玛斯·帕里哈皮蒂亚(Chamath Palihapitiya)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们制造出的反馈路径的确会使人们分泌多巴胺,但此举十分短视,会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行”,他说,自己每每想到社交媒体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就会感到自责。另一位曾任职于Facebook管理层的肖恩·帕克也强调说,Facebook利用了人们心理上的弱点,并表示其并不同意“只有神才知道孩子的大脑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一说法。
所谓的“站队本能”,对于人类而言,是最为重要的社会性原动力之一。看到外貌与自己不同的人时我们会感到不安,也都是因为这种本能。杏仁核这一恐惧制造机在我们遇到无法了解的对象时便会立即做出反应
Jerome:站队是本能?
研究人员针对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数万条新闻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虚假新闻不光被更多的人分享,传播速度也更快,而真实新闻的传播速度要想赶上虚假新闻,至少需要多花费6倍的时间
Jerome:虚假消息传播更快。
延迟满足能力下降,就可能导致我们很难花时间去学习和熟悉一样东西。相关的例子之一便是,现在学习古典乐器的学生人数已经急剧减少了。我曾向一位音乐教师询问其中的原因,他表示,现在的孩子们太习惯于即时满足了,练习稍有不顺,便会立刻放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