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李硕《翦商》
基本信息
Title: 翦商
Author: 李硕
豆瓣链接:翦商 (豆瓣)
李硕先生的这本翦商,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商朝太残忍,大规模的人祭,以及人祭细节的描述让人不适。尤其是还有很多1~2岁幼儿的大规模人祭。
看书的时候呢,我在想, 鲁迅先生在看中国古代的历史的史书的时候呢 ,会说这个救救孩子, 会说封建礼校吃人。 在商朝的人祭面前, 封建礼教可谓是温柔至极了。 封建礼教对于统治的约束,或者是对统治能力的构建,以避免大规模的伤害。这方面是不是可以说成是这个必要的恶。
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夏朝的部落,或者说建立夏朝的部落和建立商朝的部落和建立周朝的部落,他们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相对独立发展的。并没有这个祖先相互之间亲缘的传承的这种关系。夏朝的这个部落可能是最先发展出了青铜器,然后建立了较为强大的中央统治。然后他被商朝这个部落联合其他部落给消灭了。 商朝这个部落后来又被周朝为主的部落,可能也包含了其他部落,然后给联手消灭了。那么商灭了之后呢,周朝(周部落)本来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那他从商朝(商部落)这里继承了这个文字。商朝怎么发展出文字呢?因为商代表商人,他们早先是在各地,各个部落之间进行贸易的,那么贸易呢,它需要记账,所以他可能就发展出来了文字和算数,那么周朝呢?从商朝这里继承记录了文字。然后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就对历史进行修订,那就可能就融合了周部落的口述历史,商部落有记载的历史和夏部落的这个口传的历史然后,然后编造了这样一个夏商周代代传承的这样的一个历史的关系。
看完全书后,发现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周为什么灭商,已经灭商后周公是如何修改历史的。弱小的周为什么能够消灭商?恐怕重要原因还是商纣王动不动就拿商朝贵族人祭,搞的商朝上层人心惶惶,有人有意支持外邦叛乱以求另立新主。也就是说,商王再牛逼,也是一个人,即使他代表了秩序(人心盼望秩序),如果不能获得相当部分上层统治精英的支持,就有很大的危险。崇祯皇帝是不是也是这样?
周公对历史的修改和美化,乃至后世的孔子继续完成他的工作,可以说奠定了现在中华文明的底色,同时也掩盖了这个文明发源早期的残酷。以前我理解是为了便于统治,现在又多了一层理解:避免又回到那个时代和场景。周公的这套叙事逻辑,在“愚民”之外,也对统治者做了约束。但是高明的人(孔子)却可能看出其叙事逻辑背后的硬伤,但是,无论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还是被统治阶级的立场,最佳的选择还是维护这套叙事逻辑。(前提是没有外敌的威胁),坏处也就是失去了进取的精神。【参考3】
还有一点感触,对历史的篡改,那简直是政治中的家常便饭啊。周公也好,XX也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这么干的(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到底虚掉了什么? - 知乎)。根据林一五一时的说法,灯塔国,大英帝国亦是如此啊,普通人没有精力去较真,并且有信息茧房效应,支持你的都只选择他们愿意相信的。有能力并且跑来较真的想办法干掉你,统治术里面的塑造共识也是门大课。拍一部电影,写一本书,把评论关闭,鬼知道你写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普通老百姓忙于生计,不会有时间去分辨真假。也许只有若干年后,学者在故纸堆里找到信息出来写写文章,反正当事人都不在了,社会上演新的篡改。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作者猜测,历史上的西周,是靠给商朝捕获人祭供品发家的。
最近电影《封神》上映了,小时候我们最爱看的电视剧之一是蓝田野老先生主演的封神榜 (豆瓣),封神演义是一部神魔小说,除了名字和结局跟历史有关外,剧情跟历史没有任何关系。《封神》电影亦是如此:中国人自己的漫威电影。
参考
- 本书指出,古人对易经等的解释存在问题,原因如下:很多《易學》的宗師、大師,我們都很確定他們是完全不懂甲骨文的:甲骨文雖是三千年前使用的古文字,但甲骨文的發現也只不過一百多年而已。而易學的發展,多數是在漢代之後的事。甚至,現今較為普遍流行的易學,多數是從宋朝所創立的,其解释是有很大问题的。根据本书的猜测,易经中很多内容是文王对翦商行动的占卜。参考:【習易方法】用甲骨文讀《易經》 | | 易學網
- 人類對於甲、金文還沒有一個完整而標準化的認識體系,這世界上就沒有一套簡便而標準化,且可普遍流通的簡明甲骨文字典。来源同上
- 按照一些人的观点,统治者选择儒家来作为国教,可以起到有效的降低统治成本和内耗的作用。不过,另一方面,也使受普通教育的人们失去了开拓进取的能力和雄心,失去了对统治才能的学习和实践。统治集团内部应该有另外一套统治学的教育方式,亦即常说的内法外儒。法家的法,并非法制的法
- 本书关于人祭的描述都是文字性的,已经足够令人不适了。梅尔吉普森的《启示(Apocalypto.2006)》据说是较为真实的还原了人祭的场面。